受国际原油强劲涨势带动,国内油价再创新高。我国2022年第10次油价上调已成过去,国内95号汽油价格也进入了10元时代。
继木薯淀粉之后,中国科学院再次以科技震惊全世界。科研人员研制出全球首套千吨级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装置,并且成功投入量产,转化率高达95%,而且产出的汽油符合VI标准。
这项技术就相当于在空气中开发了一座“大油田”,这项科技对于中国来说,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呢?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分析一下。
一、 将扭转我国的战略局势
我国属于一个石油进口大国,每年会向国外进口大量石油来满足国内的需求。随着国人脱贫致富速度的加快,几乎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车,国内石油资源早已无法自给自足。我国的石油产量大概是380万桶/日,但是全国的石油消耗量却远远超过这个数。
在2020年,我们成为全球第二石油进口大国,并且每年进口量达到5亿多吨。
最重要的是我国进口的石油大多都要经过印度洋-南洋航线,马六甲海峡是必经之地,更是我们的咽喉。一旦有战争爆发的话,那么敌人如果掐住中国的“咽喉”,从而掐断中国的能源供应,那么中国国内的制造业、工厂等就会瞬间崩溃,车辆也会因为没有能源供应而无法动弹。
从以上原因分析,中国在战略局势上,曾处于极其劣势的地位。其实我国政府早就看到了我国在石油能源上受制于人的局面,所以早在2010年就开始布局了。现在我国已经实现了石油的进口通道多元化。
除了走马六甲海峡这条通道外,还建立了中亚天然气管道、中缅油气管道、中俄原油管道、中哈原油管道,把石油进口国扩大到俄罗斯、伊拉克、伊朗等国家,建成了一张联通中外的石油网。如此一来大大减少了对马六甲海峡这条号称中国咽喉的依赖,也是为祖国的安全多一分保障。
但是,我国目前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,对原油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,仅靠进口又怎么满足?所以这就需要高科技了。利用新的科技来制造石油,也就是中科院研究的核心,最终使得二氧化碳加氢等于汽油。
不得不说,这项技术若能成功,那将对中国带来极大的希望,我们也将会减少石油进口。在2017年的时候,中科院研发出一种新式的复合型金属催化剂,将本来平稳、不活泼的二氧化碳活性成氮碳氧化合物,当选《自然》杂志期刊科学研究闪光点。
这项技术将温室气体“废物利用”,也解脱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化石能源的依靠。
二、 减少化石能源依靠,使温室气体“化废为宝”
毫无疑问的就是,二氧化碳和氢确实可以炼出汽油,这不是骗人的。
为什么直到现在都没有进入实施阶段呢?主要原因就是科学家们对这项技术一直处于试验阶段,距离量产还需要一段时间。就像每件震惊世界的科技产品,那都是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的,并非一经发明就使用的。
而是否具备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除了技术,主要就是原材料的成本问题。而二氧化碳和氢则是自然界中最不缺的,甚至二氧化碳还是一种温室气体,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,如果这项技术成功,那也意味着使人类头疼至今的全球变暖问题得到一定缓解。
最重要的是,这项技术研发成功,我们的石油问题得到解决,再也不怕被西方列强遏制,我们将实现能源自给。
总结
2022年,大家始终关注的热点就是油价上涨,油价的上调带给车主许多苦恼,生活用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价格上涨。很多人因为加不起油而放弃开车,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买得起马,却买不起马鞍。
所以当听到中科院这项好消息的时候,很多私家车主们是无比激动,因为大家能够想象得出这项技术的成功意味着什么。但是当我们冷静思考的时候,又觉得即使这项技术成功,要想投入量产,那也是非常困难的,所以我们只能期待它能够早日投入量产,早点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。
2022-06-16 19:19
传媒记者:柔弱的火苗(报道)